“休提什么斗戰名號,往時管他誰是誰,今日方知我是我?!苯?,游戲《黑神話:悟空》經歷6年半的“磨難”,終于面世,在這里,天命人于崇山峻嶺間奮勇前行,腳踏蒼茫大地,頭頂璀璨星河,在危險中不斷成長。在高山深澗中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,我們路橋人又何嘗不是“天命人”!
四川川交路橋有限責任公司隧道分公司承建的白馬隧道,可以說是九綿高速工程建設中的一匹“烈馬”。而“馴馬者”,就是川隧人!
白馬隧道概況
白馬隧道是九綿高速全線的重點工程、難點工程,也是全線的控制性工程。隧道右線全長13000m,左線全長13013m,最大埋深1092米,其中Ⅴ級圍巖占97%;隧道地質以炭質板巖和炭質千枚巖為主,隧址區內有多處發育構造斷裂帶,且為低瓦斯隧道,是目前國內設計施工難度最大、風險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。
2016年6月30日6時30分,隨著一陣機器轟鳴聲在曠野響起,九綿高速公路白馬隧道(左洞)正式進洞掘進。
由于隧道是超特長瓦斯隧道,且特軟巖、軟弱破碎圍巖等地質病害突出,炭質板巖普遍發育。項目最初采用傳統人工鉆爆法開挖,在施工過程中極易發生大變形、掌子面失穩坍塌等現象,導致隧道反復加固、換拱,日均進尺不足1米,同時也存在著較大安全隱患。不僅如此,項目在建設期間先后遭遇九寨溝“8.8”地震、隧道坍塌、特大洪澇泥石流災害。
白馬隧道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高風險隧道,可以說是一件“瓷器活”。為讓白馬隧道這匹高原“烈馬”低下它那桀驁不馴的頭,川隧人施展十八般武藝,不斷采用和優化新工藝、新設備、施工方案,并科學配置各資源要素。
“硬實力”筑牢壓艙石
針對白馬隧道軟巖大變形,項目團隊總結出“三道拱”支護理念:一是強超前,在掌子面拱部利用三臂鑿巖臺車打設Φ60超前中管棚,形成縱向梁、環向承載拱,有效加固掌子面圍巖,減少掌子面坍塌風險;二是快支護,初支采用鋼拱架錨噴支護,利用拱架安裝車,使每榀鋼拱架安裝時間減少了10~20分鐘;采用濕噴機械手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,在大幅提高噴射效率的同時,也使混凝土結構更加密實,有效提高了噴射混凝土的整體質量,再結合徑向長短錨桿或預應力管-索結構形成環向承載拱;三是緊步距,常態化控制安全步距,盡早施作仰拱,使隧道支護結構封閉成環;隧道防水板、土工布及二襯鋼筋采用自動作業臺車施工,效率和安全同時在線;二襯自動澆筑臺車僅一名操作人員即可作業,實現分層逐窗澆筑,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襯砌施工效率和質量。
“芯大腦”突破舊模式
利用公司自主研發的“川隧大模型”,將項目施工進度和工作節點進行實時管控,打破了“信息孤島”,形成“大腦+機械”的全“芯”模式,對隧道施工管理流程進行了數字化流程再造,幫助隧道管理者準確把控各工序的銜接與施工進度,實現隧道“點穴式”精準施工,真正做到了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”,遠程監控隧道施工建設每一步,能夠最大程度地對項目建設做到“了如指掌”,保證了施工質量和安全生產。
軟弱圍巖隧道Ⅴ級地段開挖進尺由以前每月完成30~40m增加到70~90m,施工進度得到顯著提升。
“軟實力”引領風向標
領導班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,奮斗創新,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,成為項目轉型前進道路上的中流砥柱,以實際行動展現出團結、奮斗、創新和卓越的精神。在深刻把握黨建工作和項目建設深度融合主基調的基礎上,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,黨員技術攻關隊打頭陣,通過強化技術創新、優化工序管理,解決了項目關鍵技術“卡脖子”的多個難題、啃下一塊又一塊“硬骨頭”,形成多項QC成果(國家級二等獎1項,省級一等獎1項,省級二等獎1項),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7項,發明專利3項。
目前,白馬隧道預計12月貫通。九綿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后,成都至九寨溝的路程將由原來的8小時縮短至4小時,將成為向西連接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的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,對四川加快融入國家“一帶一路”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,促進綿陽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,推動大九寨交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高質量建設,助推沿線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一直以來,川隧人不斷提高隧道機械化施工的技術水平和項目管理能力,鍛造了獨屬于川隧人的“金箍棒”,在復雜地質長大隧道建設之路上,我們從未放棄,也成為了英雄。